对孩子的教育失败,只因为父母还没认清这些关系
有个纪实类节目很火,该栏目初衷是为了解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,通过换位思考,体验不同人生,达到改善关系、收获教益的目的,节目中每个孩子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品,那么究竟谁先范了错呢?
对孩子的教育,什么算是成功?什么算是失败?让我们清理一下这些关系吧!
一、爱的教育,错位是种错
父子、母子关系无论如何假设,都跳不出中国式家庭关系。中国式家庭关系说道的人多,理清的人少,分析别人家都是门儿清,落到自己头上,多少脑细胞都不够用。清官难断家务事,中国式家庭最麻烦的就是定位,有人说中国妈妈满腹怨气,婆婆满脸挑剔,家里的男人要么不回家,要么没脾气。
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最大矛盾就是: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位他人,却完全忽视了自己的真正定位。物质享受、教育启蒙都是矛盾的中心。
那么问题来了,对处于家庭舞台中心的主角——孩子,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定位,不同的定位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,毫无例外,每个家庭在对孩子的成长、教育、认知、性格、品质等方面,都掺杂了大量的个人意愿。这些意愿大都披着奉献、牺牲、爱护的外衣。
1、妈妈可能是对孩子教育干涉最多的人
是所谓“起跑线”上哪个经常抢跑犯规的人,从孩子小时候,各种早教开始,撒大网捞大鱼,为孩子打造一身特长,注意是“打造”,而不是发掘,很多孩子的爱好和特长都是被强迫打造出来的,真心爱好,对于一个五分钟热血的孩子,很难把握的清。
2、父母天生是对孩子说教的神父
孩子把竞争理解为比别人多吃一个苹果的时候,父母就已经打算让他们看到10年后,20年后,直到下半生终点,各个阶段的自己,每个阶段都用假设确定好了因果关系,过程充满了诱惑、恐惧、刺激。当然美好的前提是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。如果不,那就再来一遍。
3、老人是孩子的护身符
常说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没错儿!有时候,老人确实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,但也可能是把双刃剑,中国传统观念里,老人天生处于一种优势地位,特别是母强子弱的家庭里,那么问题来了,母子关系、婆媳关系、夫妻关系都是家庭关系主旋律,当孩子出生成为家庭的关注中心后,因为观念的不同,感情投入的立场差异等,家庭关系都会产生矛盾。“老儿子,大孙子,老太太命根子”,舐犊情深还是忍痛割爱往往让老太太心乱如麻,矛盾不已,但老辈人的天生守护的使命感,使得冲动往往战胜理智。
二、暴力教育,恨铁不成钢
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圣地,父母是孩子第一教育教师,不管孩子承不承认,反正父母心里是这么想的。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威,听从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。至今很多人从骨子里认为,父亲对儿子的责骂都是天经地义的。一旦把这种血缘的继承关系看成从属关系(孩子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),那么情急之下的暴力管教,似乎也可以获得内心的原谅。然后,“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”逐渐的起到了禁锢关系的效果。除了暴力手段,日常的暴力语言对孩子的伤害更大。
当教育撕下父母温情的外衣,可能会以一种欺骗、恐吓的面孔出现。
它们来自:
1、悲观、危机意识导致的急功近利心态
从国民的本性来看,中国的父母天生就有悲观的竞争意识,特别是等级观念,根深蒂固,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落后一点,就焦急万分,仿佛看到孩子后半生已经毁掉一般。
2、攀比、虚荣、炫耀心态
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私有财产,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最值得炫耀的资本,“别人家孩子”的优点常常作为攀比的标准,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面子,完全掌控支配孩子的所有行为,当束缚达到极限,孩子的反抗等来的一定是家庭暴力。
3、“不打不成才”观念
棍棒底下出孝子,不打不成才的传统陈旧教育理念,至今还有其生存空间,甚至还有歪风替其背书。最后却让体罚和斥责成为教育的有效暴力工具。
4、一切唯成功论
自古华山一条路,不成功则成仁的观念,充斥着孩子的人生价值观,非黑即白的观点从父母灌输到孩子身上,企图达到高度的统一,其带来的行为和思维都是扭曲的。
5、监护责任心态
孩子的千依百顺,听话懂规矩才是正常的家庭秩序,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自由平等。
如果孩子和父母反目成仇,那么最大的矛盾集中点,无非是教育。教育的矛盾将是你死我活的对立面,甚至延伸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如果孩子学习不好,那么他其他方面表现的再优秀,也可能被忽视,相反,学习成绩好,那么其他的错误甚至可以将功赎罪,真是一白遮百丑。传统意识始终在影响着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,当下人说当下事儿,望子成龙,光宗耀祖是每位父母的期望,也是心里底线,
所有人都相信父母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,真切的,不容反驳、轻视的。小小的他们可能只是简单的理解对、错,如何权衡利弊,去深刻理解这些情感上交换呢?
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孩子的健康教育,个人发展跳不出社会现实。当学习和考试成为换取“美好未来”的唯一途径,让我们如何去做这道无解的选择题!